古代的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有什么讲究 一上班就开始频频犯困的生肖女
目录导航:
古代的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有什么讲究“午时三刻”这一词,我们常常会在古装电视剧中犯人被行刑时的场景中听到“午时三刻问斩”的台词。
那么古代的“午时三刻”是何时间?这就先要从古人的时辰划分说起。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注意:这个“刻”指的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午时”大约就在我们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则正好将近十午十二点,此时,太阳正是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古代为啥要选在“午时三刻”来行刑?古人认为,杀人毕竟是件“阳事”,就算是被杀的人罪有应得,但他的鬼魂也会前来纠缠,会对在场的法官、监斩官、行刑剑子手十分不利,而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则可以压治住鬼魂。这也是选在午时三刻行刑的原因。
另外还有个原因,“午时三刻”的时候,正是人的精力最弱的时候,也就是最易犯困的时候,此刻处决犯人,犯人的痛苦会小一点。这也是说午时三刻行刑,也是为犯人着想。
作为“十二时辰”计时方法中阴阳相对的子午时辰虽然最为对立,却在时辰里属于最好的两个时辰,从古人对“子时”的“早子时与夜子时”的称谓就能看出,这是后话。如题的“午时三刻是现代时间的几点钟?有什么讲究?”。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代时间的11点至 13点。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商品交换的最初活动在日中时辰进行便来自于此。 应该说午时是很好的时辰。再说“午时三刻”,按十五分钟为一刻计算,当正午的节点前后各一刻钟时,这个时间段的半个小时应该是午时的作用时间,既午时三刻末开始的午时四至五刻,现代时间的十一点四十五至十二点十五是午时作用时间。按阴阳说的轮转,这时候的阳气最甚,这个时间段的天体运动使阳光的直射作用将所有固体物质的阴影在这个时间里消除,或固定。老漁觉得,古人午时的货币交易应该是对暗箱的防范吧!至于“午时三刻推出午门问斩”便是极阳之时在极阳之地行刑后,使恶贯满盈的凶险之徒的烟飞灰灭,魂飞魄散而失去再入轮回的可能。(图片来自百度)
严格地说午时三刻就是午时辰第三刻,指当地时间十一点三十分至四十五分。时间是六十进位制,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一天一昼夜为二十四小时。我国古人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每个时辰又分八刻,每刻十五分九百秒。十二时辰又用十二地支代之,子起亥终。子时是23点至1点,午时是11点至13点。
卯酉分昼亱,子午分阴阳。古人把卯起到申定日昼,西起到寅定为夜晚;把子到已定为阳,午到亥定为阴。子为日始,亥为日终,亥尽阴极阳生,已尽阳极阴生。子午相对定阴阳,卯酉相对论昼亱,已亥是阴阳临界,寅申是昼夜临界,亥子是日与日临界,也是阴阳分界,已午是阳阴分界,也是日半前后分界。用细论,已亥不用后四,子午不用前四,特别是后二,前二,原因是怕日与日分界不清,阴阳不清,昼夜不清。用时应以地方光黑时为准,要注意地方光黑时差。自球自西东自转而生太阳东升西落,昼夜光黑不同有时差。我们现在使用的北京时间,是指东经120度线的光黑时间,严格说是杭州时间,广州在东经113度左右,广州光黑时比杭州迟了20分左右,也而迟了一刻多钟,这一点是要注意的。
看小说电视,常见说,午时三刻推午门外斩首,午门是正南之门,这是多以坐北朝南而论,有北高尊南低卑习惯,午门外即出屋外为野不属屋宅内管了。为何选午时三刻斩杀罪犯?说法不一,这与古人迷信有关,重阴阳说有关,与工作习惯等有关。
在古典侠义小说中,经常能够看到“午时三刻”开刀问斩的情节——虽然往往在这时,或有人大喊“刀下留人!”;或是有人脱得赤条条地,轮着两把板斧劫法场,但不管怎样,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午时三刻依然是砍头行刑的代名词。
那么,午时三刻对应着现代时间的几点钟呢?
古代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同时又按照滴漏壶上的刻度,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照此计算,午时三刻大约在中午11点45分左右。此时,太阳悬挂当空,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处决人犯则属于“阴事”,以至阳克至阴,这就是小说中午时三刻行刑的理论依据。
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午时三刻行刑的相关律例。在唐宋时期,每年的立春到秋分的这段时间,加上二十四节气、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大斋戒等日,甚至是每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都不允许行刑,即使行刑,时间也多在未时到申时,这一惯例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因此,午时三刻还是属于小说家的文学创作手段,不必认真~
我是衔笔书史,欢迎大家关注~
中午12点至2点是属于什么时候中午12点至2点是属于午间时段。午间时段通常是在正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在大部分文化中,这段时间被用作午餐时间或休息时间。在商业环境中,许多人会选择午餐时间与同事或朋友一起用餐。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可以享受阳光明媚的天气,同时也可以放松身心,恢复精力。
有时候,人们也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锻炼或进行其他个人事务。总之,中午12点至2点是一段较为重要的时间段,被广泛用于午休和午餐。
12-14点属于典型的午时,这一时间段内的12点正好为当日的“中午”。
11:30-15点也可以看作广义上的午时,即11:30前后开始午餐时间,15点左右结束午休和工作时间。所以,严格来说,午时主要集中在12-14点这个2小时时间段内,以12点为中点。这一时间段内,阳光最为强烈,属于一天当中光照时间最长的时段。一些基本特征:1. 白天的气温在这一时段达到最高峰,形成“午后高温”现象。2. 食欲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所以主餐的就餐时间通常在12-13点。3. 生理上开始出现疲倦,出现“午后时光”的犯困现象。在热带地区尤其明显。4. 许多学校和工作场所有工作休息时间,如午休,午睡等安排在午时12-14点进行。5. 交通高峰期也在11:30-13:30出现,上下班的高峰Sale与之对应。6. 许多商业设施如餐馆、银行对公时间也在午时12-14点左右。
中午12点至2点是属于午餐时间。在一天的24小时中,正午12点是一日中的中点,早上结束,下午开始。人们习惯在中午这个时间段进食。这也是工作和学习的第一个休息时间,让人们能够重新充电,调整状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午餐时间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规定。在中国,中午12点至2点的时间是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及学校规定的午餐时间,也是许多人钟情于外出用餐和社交的时段。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中午12点至2点被普遍认为是午餐时间。
文章评论